X 关闭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资料图)
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五个振兴”分别制定工作方案,不断强化措施、勇探新路,谱写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
如今,山东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2年达1.2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万家、占全国1/10……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广袤的齐鲁大地铺展开来。
“强一接二连三”促乡村产业振兴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山东一直把粮食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打牢第一产业基础,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助推农业质量效益实现整体提升。
发展乡村产业,一产是基础。山东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一方面,坚持藏粮于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0多万亩,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实现亩均增产150斤左右;另一方面,坚持藏粮于技,选育推广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集成推广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
其中,德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去年一半以上核心地块单产超过1500公斤,实现首战告捷;平度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38,连续10年蝉联全省产粮大县“冠军”,连续11年获评“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称号……各级各有关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共同筑牢了齐鲁粮仓根基。
提升农业质量效应,“接二连三”是关键。作为全国唯一的粮食产业经济过千亿元的地级市,滨州市围绕打造产业集群和推动三产融合,指导企业延链强链补链,推动“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产主导”向“三产融合”转变、“普通产品”向“特色产品”转变,持续放大“滨州模式”成效,目前已培育国家、省、市三级农业龙头企业424家,沿黄小麦、大豆、肉牛三个产业入围国家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去年粮食产业营收达1846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除此之外,寿光市在设施蔬菜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和品牌塑造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一大批示范带动力强、特色化、精品化和科技化的蔬菜园区脱颖而出,通过派干部、投资金、教技术、打品牌,全链条整体输出“寿光模式”,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实现了从输出蔬菜和技术到输出“园区”的模式转变。
“新农人”促乡村人才振兴
从人迹罕至的山区贫困村,到游客蜂拥而至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济宁市泗水县夹山头村不仅集聚各类资金2.5亿元,吸引研学拓展、文化创意、餐饮住宿等33个项目落地,还带动930名村民就业,实现富民强村“双提升”。
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济宁市创新推出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采取创办企业、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个性化模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合作,目前共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30家,招募合伙人591名,项目落地485个,吸纳就业2.3万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山东锚定“人才引育创新”,瞄准企业家、农民工、技能人才等群体,总结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首席专家”“归雁工程”等项目经验做法,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女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累计培训68万人次,选树好青年18万余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让“新农人”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推动乡村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把评价重点放在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目前,全省已有10096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
此外,山东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累计设立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5家,省级基地213家,吸引集聚1.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技术难题2.4万余个,培训基层各类人才10万余名,落地项目2200余个,转化科研成果3500余项,形成了“产业+人才、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基地集群发展格局。
“一村一年一场戏”促乡村文化振兴
近期,山东“村BA”也火爆出圈。“亿润杯”山东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在潍坊昌邑市围子街道仓街村文化广场开打,村味十足,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赛。此外,还有千年的悬崖村、面海的茶园村、养生的“天外村落”、沉浸式竹林民俗村以及红色岁月体验村等不同特色体验村落,让来往宾客目不暇接、精彩不断。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山东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把乡村旅游与挖掘乡村文化遗产、乡土人文风俗等有机融合,重点支持4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9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73个景区化村庄和151场乡村好时节活动。推进“乡村好时节”品牌建设,举办主题活动2000多场,形成了以品牌带热活动、以活动拉动消费的长效机制。目前,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350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业户8.9万个,吸纳安置就业58万余人。
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山东加快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建设,全覆盖1822个乡镇(街道)、6.4万多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乡村书房”等乡村文化阵地打造工作,新建设打造乡村书房70多个。在此基础上,采取“为群众送小剧小戏”和“群众演给群众看”两种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创作演出,创新打造新时代富有齐鲁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今年以来,山东各地已经新创作乡村题材精品小戏小剧120多件,沂南县《群众性小戏小剧沉浸式演出》项目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小山村旧貌换新颜”促乡村生态振兴
走进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画卷映入眼帘。与过去的道路泥泞、污水横流的环境相比,如今的村庄绿树成荫、街巷整洁,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小村庄前后对比的大变化,折射出山东生态振兴的大发展。近年来,山东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亮丽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擦亮了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曾几何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困扰山东农村环境整治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此,山东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一方面建章立制,明确农村生活污水运维“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建立常态化明察暗访制度,及时发现整改问题,不断巩固治理成效;另一方面,按照先环境敏感和污染严重地区、后一般区域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等重点区域治理,鼓励各地加强资源回用,优先推行污水就地就近利用。目前已完成3万余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开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5498个、开工率70%,已完工1780个。
同时,山东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累计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134个县(次),辐射带动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加强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在济南、枣庄和13个覆膜大县开展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全覆盖网络试点,在10个县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示范,目前全省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持续推动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年下降。
除此之外,山东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67.33万户,设立农村改厕服务站4810个,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舒适度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级书记握指成拳”促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统筹理念,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山东制定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细则,将组织振兴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明确了各级书记肩负的职责,重激励、严考核,让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有压力、更有动力,从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面发展。
必须强基固本,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山东加大在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条等建立党组织力度,积极推进党组织联建共建,建立党建联合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联合党组织1800余个,激发基层党组织带动村集体发展活力。从2019年起,每年整合财政资金7.46亿元、扶持1492个村发展产业项目。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22年全省4.24万家合作社带动集体增收18.9亿元、社员增收73.5亿元。
必须建强队伍,凝聚振兴骨干力量。山东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注重选拔使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乡镇领导班子呈现出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干部学历层次提升、班子来源构成优化的“一降一升一优”特点。优化提升村级带头人队伍,制定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的25条措施,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考核等制度,先后有332名村党组织书记被省委表彰为“担当作为好书记”。此外,累计选派10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目前有在岗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万余名。
必须强化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山东将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组织章程,村党组织把关定向重大事项、牵头落实重点任务的领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村级减负工作,出具证明事项由12项减为7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县(市、区)普遍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开展乡村治理行业领域集中整治,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侵蚀农村基层政权。
乡村振兴铺画卷,沃野千里变新颜。五年来,山东以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以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步步从“纸上画卷”演变为“现实生活”,不断增添乡村振兴成色。下一步,山东将怀揣五年来的乡村振兴经验,从新的起点再出发、再探索、再创新,围绕“五大振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聚合优质产业、资源优势,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质”上再提升、“量”上再突破,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壮美篇章。(文/赵桂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