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进入“加速期”。日前,川渝两地主流媒体先后走进成都、重庆的生态环保特色点位调查采风,共“碳”两地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生态密码”。
▲川渝主流媒体记者在成都探寻“生态密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座湖的美丽蜕变
成都是一座公园之城,而东安湖公园就是其中的标杆之一。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进入倒计时,届时将在岸绿水清东安湖畔拉开帷幕点燃主火炬。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间整个公园发生美丽蜕变,成为全球瞩目之地。
▲东安湖公园一景。
经过对3000多亩水体的生态修复,整个公园1600多亩湖水越来越清,水质稳定在Ⅱ类水以上。正因为其水质渐入佳境,引来了“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安家落户。同时,湖畔栽植的树木,预计可年增氧1374吨,固碳2290吨。
“水的部分指标达到了Ⅰ类水标准。”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郭银银介绍,这样的改变主要通过实施河湖分离、全面控源截污实现,同时还采用“控、改、构、提、增、维”方式实施水体综合治理,采取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降低地表径流。
她还举例,在治理过程中构建沉水植物群落,保证了东安湖的生物多样性、产氧量和水下森林的景观;通过微生物及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实现东安湖中“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的科学配置。
走进东安湖,依城傍水的圆形体育场,既形似巨型银色“飞碟”停靠湖畔,又像一颗银色大宝石镶嵌在生态画卷之中。
2018年10月26日,湖畔的东安湖体育公园动工建设,曾经的桃林和几方小水塘就此蜕变。经过数年的建设,这个总投资达50亿元的成都新地标,已基本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
其中有可以容纳4万名观众的综合性体育场、1.8万座的多功能体育馆、5000座的游泳跳水馆和综合小球馆。
▲东安湖及周边夜景。
除了体育设施,东安湖还打造出不少人文景观,像东阁望川、东安竹语、溪峰河宴、桃李龙泉等以自然山水为基底,融入林盘文化、桃花文化、竹文化等多重元素,着力打造“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的园区景观。
一个“村”的高效“碳”索
离东安湖体育公园不到半小时车程,就是赛事期间运动员生活的大运村。
“村”里有居住区、运行区、国际区和交通区4部分,餐厅、健身房、医疗大楼等设施场馆一应俱全。
▲川渝主流媒体走进大运村采访现场。
▲川渝主流媒体记者走进大运村了解低碳节能情况。
顶着烈日走向大运村生活服务中心,拾阶而上能渐渐感受到凉意。环顾四周不见空调、不见风扇,凉意从哪里来?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卢义修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大运村生活服务中心选址在小山坡上,建筑的主体部分架在了山坡上,而周边则落到山脚下与道路衔接,这也为建筑设计制造了“特别的可能性”。
细心的人会观察到,串联起生活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功能的是一条半室外街道,街道从山坡上落到山脚,形成一头朝东北、一头朝南的两个喇叭口。
“根据成都风轻速慢的特点,采用这样的喇叭口设计,可以达到‘制冷’的效果。”卢义修说,当气流穿过由宽变窄的区域时,流速加快,形成负压,从而带来更多的室外气流,也自然带走了室内的热空气和湿气。正是这种设计,让一冷一热实现互换,才有了夏日的凉爽。
▲大运村中的节能建筑。
事实上,这样的设计在中国南方城市的传统建筑中早有体现,被称为“冷巷”。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工匠们设计出这种独特的建筑构造,能产生自然通风的效果,从而为建筑降温。
“这样的设计可减少建筑能耗,降低建筑碳排。”卢义修给出了一组数据:“冷巷”总面积1400平方米,这种设计不用空调可省出70000度电,相当于20个家庭1年的用电量。
“冷巷”设计落实了大运村的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同时,生活服务中心还采用分时分段调控、独立启停的分布式空调系统和空气源热泵技术主动节能,实现空调系统的直接零碳排放。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夏洪玲
责编:蒋艳
审核:吴忠兰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